2016年11月2日,中共镇海区委机关报《今日镇海》整版报道了邵志培先生的采访。
中国镇海政务网原文链接:金石振动妙音来——访石雕乐器制作师邵志培
“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”这首诗是李白的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》。诗中玉笛之声幽眇,令人无限向往。家住庄市街道合生国际城小区的邵志培,三十多年来致力于制作玉石乐器,让今人重温金石之声。邵志培制作的石雕乐器精美绝伦、音色优美,获称“民间艺术一绝”。
邵志培在用玉石笛吹奏。
雕出一支玉石笛
邵志培,1937年生,祖籍余姚,生于绍兴,工作于青田,现与妻儿住在镇海。邵志培从小受外公影响,喜欢乐器。他外公的二胡、笛子在当地小有名气,很多专业人士前来讨教。八九岁时,邵志培天天跟着外公拉二胡、吹笛子,渐渐掌握传统乐器的基本用法。长大后,邵志培在青田剧团当演员,搞音乐创作,吹、拉、弹、唱,样样精通。
邵志培的父亲是古典建筑设计师,18岁时即设计了绍兴的曹娥庙。在父亲的熏陶下,邵志培有一定的古文功底。他很喜欢读骈文、唐诗、宋词,这些诗词文中有很多与玉石乐器有关的内容,很想听一听古诗词文中描写的金石之声。
让邵志培决心制作石雕乐器的契机很偶然,“1980年,我随剧团到青田山口演出,看见有一尊青田石雕上雕刻着‘八仙过海’,其中韩湘子手中拿着一只玉萧,当时我想,能不能用石头制作笛子和萧呢?”
邵志培的获奖证书。
他有了用石头制作乐器的想法,而后遍览古籍进行研究。他发现以玉石为代表的石制乐器在唐朝后销声匿迹,为此深感可惜。“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可能就是石头做的。早在几万年前的石器时代,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发现的响石,在狩猎时投掷的石流星,被认为是磐和埙的原始模样。”邵志培说,“玉石乐器曾一度为人们所珍爱,不少文人墨客还为其赋诗立文。西王母赠给周宣王的玉石笛、春秋中晚期的石排箫、唐时以石为槽的琵琶等,都是难得的瑰宝,遗憾的是在后来的岁月中,玉石乐器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。”
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。
为了做好玉石笛,他到北京、上海、苏州等地的民族乐器厂当学徒,学习做竹笛,为以后制作玉石笛打下必要的基础。
1986年,邵志培经过五年的研制,成功制作出第一支玉石笛。因为笛子上雕刻着龙的浮雕,他给它起名“石雕龙笛”。这支玉石笛集石雕技艺与乐器于一身,最重要的是它的音色很好。邵志培将石雕龙笛拿给有“江南笛王”之称的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和上海音乐学院陆春龄教授演奏,他们都给予了高度肯定,也给他提了一些改进意见。后来,他又从减轻重量、改进浮雕入手,精选石料,雕出更适合演奏的玉石笛。
石雕龙笛制作出来以后,邵志培迎来了众多媒体的关注。青田电视台、丽水电视台、浙江电视台、新华社、央视、香港《大公报》纷纷前来,对他制作玉石笛一事进行报道,进一步坚定了他研制石雕乐器的决心。
广交会初试身手
第一支玉石笛制成以后,邵志培听从朋友的意见,第二年带着七支玉石笛参加了广交会。可邵志培在一个展区待了半个月,一直无人问津笛子。广交会只有一个月,时间过去了一半还没卖出去一支,他很着急。钱也快用完了。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元,去参加广交会还是向朋友借的500元。在广州,他住的是最便宜的旅店,四五个人挤在一间房里,每天早上喝粥,中午晚上吃一碗一元钱的煲仔饭。
邵志培制作的玉石笛。
怎么办?邵志培想了又想,最终他想到了一个办法。“一定要找个懂笛子的人。”他知道广州有一所星海音乐学院,于是他去学校找到了当时民乐系系主任的罗教授。
罗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,主攻声乐,精通钢琴、笛子、古筝,是个很有才的人。罗教授看了邵志培的石雕龙笛后,试吹了一下,当即决定帮助邵志培。
他给自己的学生一个个打电话,告诉他们笛子很漂亮,声音很准,音色很好,价钱一支才400元,数量有限,让需要的人赶紧来买。罗教授的很多学生是香港人,香港那时候的生活水平很高,这个价格对他们来说可以接受。
打完电话不久,来了四名学生,后来又来了七八名学生,都要买玉石笛。邵志培所带的笛子不够,先到先得,后来的学生就没有了,只能预订,等制作好了再拿给他们。
带去的七支笛子卖了2800元,邵志培回来后,周围的人羡慕不已,纷纷模仿制作玉笛。仿品样子是像的,但吹起来音色不行,慢慢就没人模仿了。
那段时间,也有一些人向他拜师学艺。“最短的半年,最长的学了一年多,从此以后也没有人学了。”邵志培告诉记者,由于石雕技艺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,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艺上涉及的面比较广,比如律学、乐器声学、工艺美学、地质学中的岩石学,以及传统乐器制作工艺和较高的石雕技艺,较深的乐器演奏水平,而这些知识和技艺非一年半载可学得,所以一般的模仿最终会失败,学习浅尝辄止也不行。
邵志培说,许多人不知道,以为什么石头都可以做乐器,实际上能做乐器的石头很少很少。用来制作乐器的石头要经过专业测试,讲究科学性。例如,从石头一个地方敲击,它振动的频率如何,传音时间多长,被吸收了多少音量,这些都要测试。
据他研究,一般木材的对声音吸收比较多,石头对声音的吸收相对少,而且传导快,所以声音比较响亮。此外,石材的硬度、含水量,是露天生成的、还是矿洞生成的,对适不适合做乐器都会有影响。这些理论开始他也不知道,都是通过反复实践才渐渐掌握的。他说一件买回来的石头,利用率大约只有10%,如10万元的石头只有1万元可以利用。因此,他做出来的石雕乐器比较贵。
潜心研制36年
从1981年开始制作石雕乐器到如今,已有36年。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,邵志培潜心研制,先后制成兰花钉石雕古筝、仙居石琵琶、寿山石绑笛、羊脂石编磬等传统乐器,以及京胡、二胡、高胡、葫芦丝、尺八、口笛、埙等三十余种石雕民族乐器。他甚至还制作出单簧管和小提琴等西洋乐器。这些乐器既可供演奏,又是精美的雕刻艺术品,由于某些石材不可再得,致使用其制作的石雕乐器成为世间绝品。
邵志培的得意之作——兰花钉石雕古筝。
邵志培的石雕乐器,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“中国民间艺术一绝”金奖,上海大世界“吉尼斯之最”授予的首创石雕乐器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颁发的”中国玉(石)器百花奖“等多个奖项。
在邵志培的家中,记者看到不少石雕乐器,大开眼界。其中邵志培的得意之作——兰花钉石雕古筝,耗费他不少心血。他利用玉雕中的俏色雕刻方法,将松、竹、梅的形态镂空雕刻在古筝的侧板上。128棵山竹,338朵梅花,无数余叶竹叶层层叠叠,精雕细刻,堪称绝品。
人们不禁要问,如此完整的古筝石材,他是怎样得来的?邵志培向记者讲起了石材的来历:有一次他在青田寻找石头,长时间的跋涉令他疲惫不堪,走过一片小竹林后,他斜倚在几棵古松树下休息,忽然瞥见山坡下有一山洞,他陡然来了精神,不顾疲劳朝山洞走去。这是一个多年废弃的山洞,洞口杂草丛生。求石心切的邵志培不顾洞口险峻毅然走进洞内。洞内寒气逼人、阴暗潮湿,走不多远,在手电筒的照射下,他看见一块巨石歪倒在洞内,全身布满了圆形灰白色的苔醉。邵志培用工具敲下一块石头仔细辨认,青白的封门石中夹杂着蓝色的花斑,蓝青相间自然错落,十分好看。
玉石二胡。
后来,邵志培将此石买下,又开山铺路,将此石运出山,过程十分艰辛。
人们常说,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除了精湛的技艺,也要靠时间来打磨。兰花钉石雕古筝邵志培整整雕制了四年,四年中,他连睡觉都在筝旁,以便随时刻录下突发的灵感。
邵志培说,制作石雕乐器的石材来之不易,一块石头做什么乐器,全凭实践中的经验,前人没有论著学说可供参考,在制作过程中,要根据石材的质地、特点和色彩,来决定雕与不雕,该怎么雕。鱼虫花鸟、山水人物都要依乐器的发音原理和石材的特点来因材施艺,有依有据、恰到好处,不能随心所欲,乱投刀凿、画蛇添足,否则乐器的音质等各方面都将受影响。
担心技艺无传人
今年邵志培已经80岁了,他制作石雕乐器的雄心从不曾减退。目前,他正在用石材仿制唐五弦琵琶。
邵志培告诉记者,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,珍藏着世界上仅存的唐制五弦琵琶传世杰作,它是我国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,极为珍贵。当得知正仓院要展出这件绝世孤品,他立马让儿子去那里将实物拍照,以供制作参考。
短笛。
邵志培在家中向记者展示儿子拍回来按实物大小1:1的比例放大的琵琶照片。记者看到照片中的五弦琵琶,通体用紫檀木制成,直项、琴轸分列琴头两侧,左三右二。制作工艺精细,通身施有螺钿花纹,腹面杆拨处还贴以玳瑁薄片,其上用螺钿嵌出一骑驼人抚弹琵琶的画面。在照片中还有邵志培标注的仿制要注意的地方。“这项工程十分精细高端,琵琶上要用的贝壳、红宝石等零件已经购买到位。”邵志培说。
除了用石材仿制古代乐器,在日积月累的石雕乐器制作过程中,邵志培对古代乐器也有改进。
1988年,邵志培切锯一块白色冻石时,他发现锯声格外清脆,共鸣也十分强烈,板振动很敏感,于是觉得此石头即为响石,是难得的制磐良材。为了找到与之相同的石头,邵志培只身前往西部山区。三个月的风餐露宿,加上水土不服,使他形容枯槁,但他最终在山民的帮助下,在一片泥塘中找到了响石。经过千年的风化和自然的侵蚀,这些响石挖出来的时候呈现石球状。邵志培意识到,这种形状正是石材的中心部位,也就是精华所在。当他把两千余斤石材运回家的时候,内心充满苦尽甘来的喜悦。
到家后,他不顾疲劳,稍事修整后立即投入磐的制作中,很快制作出两套磐,其中一套被兰州歌舞剧院购走,成为“敦煌乐舞”中的演奏乐器。邵志培对另一套磐的形状进行了改进,他依据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板振动原理,经过无数次的试验,成功制作出一磐双音磐(即敲击不同部位可得五度相生两个音),从而改变了两千多年来一磐只能发一音的制作方法,开创了一磐两音的制磐理论和技术。
埙。
36年的制作石雕乐器,邵志培积累了大量的经验,但是因为石雕乐器制作复杂繁琐,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,他的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。为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和制作依据,十几年前,邵志培用文字将他的制作过程、制作中发现的问题、解决的方法以及相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一一记录下来,写成《玉石音响学》,有30余万字。“1年1万字,30多年也有30多万字了。还有很多图纸,照片。”邵志培说,他打算在近年发表、出版。
现在邵志培除了担心石雕乐器技艺后继无人,也担心他的石雕乐器将来无处安放。2010年,邵志培的30多件石雕乐器一度被宁波博物馆收藏,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又将它们取回放在了家里。故宫博物院也曾经派人来,表示希望收藏他的石雕乐器,邵志培也没有答应。
30多年来,痴迷于石雕乐器制作的邵志培埋头研究和制作石雕乐器,因为缺乏商业性回报以致经济拮据,多年来全凭亲戚的资助,才使他的制作维持到今天。“制作石雕乐器花费很多,没有房子,没有很好的生活,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。”邵志培说,生活的困苦压不垮他,能制作出更多、更好的石雕乐器,他就乐在其中了。他的初衷也不是想发财,只想让人们能够聆听美妙的金石之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