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雕乐器网

邵志培石雕乐器(玉石乐器)的唯一官网

原文链接:http://daily.cnnb.com.cn/xqb/html/2013-04/19/content_588467.htm?div=0

玉石乐器创始人,高级美术师。曾代表浙江省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“中国民间艺术一绝”大展,并获“民间艺术一绝”称号,中央电视台“东方时空”以“东方奇观”为题为其摄制专题片。曾获大世界吉尼斯“首创石雕乐器”证书、中国玉石文化百花奖、国际珍品二胡大赛金奖等,被评为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。成功研制出近三十种乐器,并总结出绝无仅有的玉石音响学。

我们经常说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邵志培就是玉石乐器的乐之者。他评价自己:“除了做玉石乐器,营销什么的我还真的一窍不通。”这位老人,将他的时光、心血、爱好都花在研究玉石乐器上了。近日他做客宁波市图书馆的“天一讲堂”,讲述玉石乐器的古韵魅力。

玉石乐器,世间一绝

 

新侨报:邵老师,当初是怎么样的机缘让你想到用玉石去做乐器?

邵志培:中国有很多的诗词介绍古代玉石乐器。几万年以前,我们的老祖宗使用的是“石”,比如说“编磬”“埙”这两种乐器,早在石器时代就已存在。到了商周时期,就有部分人开始制造、生产乐器。唐代,开始出现很多玉石乐器,如玉石的琵琶、玉石的古筝、玉石的笙等,玉石做的笛子就更多了。

这些乐器没有留存下来的原因,我认为是:这些制造玉石乐器的人,大都是手工艺者,而在过去,人们都瞧不起手工艺者。当时人们的温饱都成问题,哪还会在乎“传承”这一问题,随着时间的变迁,以及部分战争原因,到后来这些东西就失传了。我觉得太可惜,这么好的东西现在都没有了太遗憾。原来我也是搞音乐的,1980年我到青田演出,青田是一个石雕之乡,一看到那些石雕我就高兴得不得了,心想我的想法终于能实现了,于是我花了五年时间专心学习制作乐器方面的知识,学习玉石雕刻。我到过很多全国各地的乐器厂打工,说难听一点,就是偷拳头,来学技术的。你要学习乐器的制作,它的发音原理,它的结构是怎么样的,你只有弄懂以后才能真正做,才能加以改进。1986年我做了第一支笛子,现在收藏在我家里。

 

新侨报:以现在的眼光去看你制作的第一支笛子,你觉得它怎么样?

邵志培:那是差得不得了了。但如果没有这支笛子的成功,就没有后来这么多的玉石乐器。因为我这支笛子成功以后,我就去了上海音乐学院演奏笛子的教授那儿求教,我向他展示我的笛子,希望他鉴定一下音准。他一吹,二话不说约了我晚上八点去他家。当晚我冒雨赶去他家,他拿着我的笛子整整吹了一个小时,还给他儿子试,感慨说玉笛的音质很好,竹笛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,他的话让我大受鼓舞。同时他也提了些意见,这个玉笛还是太重,需要改进。回来后我就开始改进,现在的玉笛跟一般笛子重量相仿,300克至400克左右。

 

新侨报:现在做一件乐器大概要花费多久?

邵志培:那要看是什么乐器。我花费时间最长的是制作兰花古筝,一共花费了四年时间。制作的最后一年,我的吃睡都在它旁边解决,可谓是形影不离。因为在雕刻的时候,石头的硬度、色彩等随时会发生变化,那就要马上改变雕刻的方式。有时候我晚上闭上眼睛突然想到了一个好的设计,就要立马起身实践,不然第二天起床就都忘记了。

 

新侨报:这种玉石乐器的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?

邵志培:玉石乐器的音色比现在的乐器要好很多。现在普通的竹制的或是木制的乐器,音色都无法与之相比。李白就曾写过: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,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如今的乐器都没法和当时的玉石乐器比较。

 

痴心所向,玉石为伴

新侨报:听说你也亲手毁过很多失败的作品,为什么有些乐器会失败,发不出声音呢?

邵志培:开始还不懂玉石的音响学,没有理论和经验的支持,做出来音色不好,不敏感,或是不准,所以毁了。为了现在的近三十种乐器,我花了三十年时间,二十多吨的玉石。废掉的但不舍得丢的作品,现在还占了我一个房间。

 

PDF文档:新侨报xqb20130419a16

栏目: 相关新闻

Leave a Reply